学术杂谈

从苏轼的一首诗去看宋朝折枝花卉的审美

     在宋朝的瓷器纹饰中,有许多的折枝花卉,当时的人们究竟是出于什么审美意识来这样表达自己的情怀呢?北宋大文豪苏轼的一首诗对此做出了完美的诠释。这首诗名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中一首全诗是: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边鸞雀写生,赵昌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鄢陵即今天的河南省鄢陵,王主簿的名字和生平事迹均不详。但从苏轼的诗里看,王是当时的一名大画家。他的画比唐朝的边鸞和当时的赵昌都更胜一筹。唐朝的边鸞擅长花鸟画,德宗时,新罗国进献孔雀,皇帝就诏来边鸞,命他写生。他画出的一对孔雀,惟妙惟肖,如舞如歌,令人似乎可以听到鸣叫声。赵昌是宋代画家,善画折枝花果,造诣极深。相传他早年习画,每天早晨起来,便绕着花圃,一边细心观察,一边调色描摹。人称他能与画传神。可是,边鸞和赵昌的画,在苏轼眼里都“何如此两幅”,都不如王主簿的这两幅折枝花卉。这个中缘由,是王主簿的画技高超呢,还是折枝花卉的意境更合苏轼的心呢?两者兼而有之,后者多于前者吧。在苏轼的审美意识里,形似是不高明的,那是儿童一般的见识。高深绝美的画与诗应该是着笔不多,传色清淡,精巧停匀,自然传神的。王主簿的折枝花卉“疏淡含精匀”,谁能说他的一枝红杏,不能为我们送来万里春光呢?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就是折枝花卉的深意,宋人如此,元人如此,明清人也如此。绘画如此,诗词如此,陶瓷、木刻也如此。
郑重声明:一、本馆的全部藏品,均是馆主在深圳、西安、北京等古玩店或地摊用现金购买,来源途径光明磊落,任何胡诌或玷污,给本馆造成各种损失的,将承担法律责任。
二、本馆的所有藏品及文章均享有知识产权保护。文章允许署名(漆沮馆)或(孟楫)网络转载,不允许结集出版;
藏品及藏品图像不允许仿制和转载。如有侵权,本馆主享有维权的责任和权力。您是第619935 位访问者 陕ICP备110136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