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杂谈

高古玉器天子瑁、朝天冠及璧羡之考证(附图)

天子瑁考
 
   中国古代典籍《周礼》是最早也是唯一记载“瑁”的史书,《周礼.玉人》记:“天子执瑁,四寸,以朝诸侯。”从此以后,瑁,就成为研究周礼及周朝礼器的必答题。因为瑁出现在《周礼》的“玉人”一节,又与圭、璧、璋、琮等玉器在一起,它的材料性质就最早得到一致认可,为玉质。但是,天子使用的瑁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却成为几千年的文化之谜。
   汉代的许慎编撰《说文解字》对于瑁字的解释是:诸侯执圭朝天子,天子执玉以冒之。似犁冠。周礼曰,天子执瑁,四寸。许慎记载的瑁,有以下特征:1、玉质。2、似犁冠。3、四寸。4、天子执。秦汉以后的千年时间里,瑁几乎销声匿迹,直至中国古代的第二个文化高峰宋朝的到来,瑁才又一次出现在文献里。南宋淳熙三年即公元1176年,由皇室主持编撰的《古玉图谱》,记载绘制了五件玉瑁。文字曰:礼经云,诸侯即位,天子赠以命圭,圭上斜锐。瑁方四寸,其下亦斜,刻之阔狭长短如圭头。诸侯执圭来朝天子,以冒之刻处,冒彼圭头,以齐瑞信。犹今之合符也。所绘的瑁,形状像圭,但不是三角尖头,而是平头,或凹角。《古玉图谱》称之为“三代周玉瑁圭”。
   又过了近千年,至清末民初,收藏文化兴起,出现了第一批关于中国古代玉器的论著。这批论著有《陶斋古玉图》《古玉图考》《古玉图考补正》《奕载堂古玉图录》《玉纪》《玉雅》《陈大年藏玉器》《古玉图录初集》《古玉辨》《古玉考》《玉说荟刊》《辨玉小识》《玉说》《玉谱类编》等。专著不少,但论及天子瑁的文字和图画却罕见。《陈藏玉》一书中言:“是瑁亦圭属,不过形制稍短耳。余藏瑁三四十器,未必为天子所执。”并认为瑁是古人料量药品的工具。《 古玉图考》言:“名玉曰瑁者,言德能覆盖天下也。四寸者,方,以尊接卑,以小为贵。”所绘的瑁是长方形带孔的玉铲形。《古玉考》也谈到了瑁,但观点与前人一样。由此可见,古人眼里的瑁有两种,一是小型的圭 ,二是似犁冠的小型玉器。圭型的瑁,有图形。犁冠形的瑁,却毫无踪影。
    笔者不认可瑁是圭型,但知道古人把瑁归为圭类的原因,那就是在《周礼》中,也记载“天子执镇圭”,《典瑞》记载“王搢大圭,执镇圭”,古人把瑁归于圭类的同时,也犯下了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错误。为什么?因为典籍中也同时记下了天子圭的形制,那就是:镇圭长一尺二寸。诸侯执掌的圭只能是九寸、七寸、五寸。显然,天子的圭要明显大于和精于诸侯的圭,这样才能体现周礼中的核心价值上尊下卑,天尊地卑,才能从逻辑上讲得通。再就是古玉圭的存世量太多,也不符合“孤家寡人”的国情,孤家寡人使用的王器,一定不会多,只会少,少到唯一或凤毛麟角。
    虽然古籍中没有留下天子瑁的图形,但是,还是留下了蛛丝马迹,通过这些蛛丝马迹,笔者认为漆沮天子珍宝馆的天子瑁最接近于历史的记载。一、它形似犁冠,甚至整体形状就像一付犁具,它表示着掌握着最先进的生产工具的人就是国家最高的统治者。二、它有阴刻兽面纹,表示神圣不可侵犯。三、它尺寸较小,仅长14厘米,宽6.3厘米,与典籍中记载的四寸规格近是。四,它设计精巧,规范,制作鬼斧神工,在远古是绝无仅有的。五、严重的沁壳,证明年代久远,与商周历史相合。六、绝无仅有,唯一决定身份,非天子莫属。

参见图一:

 


     朝天冠考  
 
  中国古代帝王们戴玉冠是明文规定了的,但这玉冠是什么样子,却令人费解。幸好,宋代发达的收藏文化,为历史留下了宝贵的书面资料。南宋皇家主持编撰的《古玉图谱》就绘制了多幅玉冠图和一些文字资料。《古玉图谱》告诉我们:“按章服志云,汉制朝冠及燕居之冠,各有差等。此卷云之冠,自天子以至公卿大夫皆得服之。其梁自九而至于二。或玉或金或角牙铜石之类为之。”又说明:“汉制,天子玉冠,九梁;王公玉冠,八梁;侯伯驸马及一品玉冠,七梁;二品,六梁;三品金冠或苍玉冠,五梁;四品五品犀角象牙冠,三梁;六品七品铜冠,二梁。惟御史得用铁冠,一梁而有柱焉。”
  《古玉图谱》共绘制了十八幅玉冠图,类别有九梁冠,七梁冠,五梁冠,莲花冠,芙蓉冠,三台冠,燕尾冠,朝天冠,方山冠,隐士冠,偃月冠,七宝冠,束发小冠等。这些玉冠皆帝王将相、皇亲国戚所用。唯一的隐士冠,还是黄帝轩辕在崆峒山修炼时所戴。由此可见,玉冠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这里有一个典故可以说明。春秋五霸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一次喝酒喝醉了,丢失了玉冠,感到非常羞辱,三天都不上朝了。相国管仲找到家里,问明了情况,说:“这不是你管理国家的羞耻,你如果要雪耻,为何不在政治上表现一下呢?”齐桓公问,有什么好的主意?管仲说,你雪耻要叫全国的人民都知道,还要拿出诚意。用什么来表示诚意呢?你可以把国库里的粮食拿出一部分,救济一下贫穷的百姓。齐桓公马上发布命令,开仓济贫,以雪本主的遗冠之耻。齐国百姓一片叫好。由此可见,玉冠或王冠在最高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
   第十二图,为朝天冠。注释说:“右冠高三寸六分,广狭如图。玉色甘黄无暇。式作朝天,冠外有郭,郭后二翅,作冲天形。此帝王燕居之章服,非王公所得而用者也。”注释把朝天冠的尺寸,大小,玉质,样式,用途都交代的很清楚了。朝天冠是帝王的休闲帽,高约8.3厘米,是用一级的黄玉制成的。玉冠后有冲天形状的两个翅,故称冲天冠。由此我们得知,中国古代有冲天冠,玉质的,是帝王休闲时所戴的帽子。
   在收藏盛世的今天,收藏书刊汗牛充栋,但想见到一件多梁的玉冠,却实属不易。但既然是收藏盛世,它也不会不出现。漆沮天子珍宝馆就收藏了一件战国西汉时代的玉冠,六梁的,冲天式的,青玉的。其高9.6厘米,宽5.4厘米,厚2.3厘米。整器由两部分组成,下部分为矩形,中空,两侧有大小不一的穿孔,正面镂空,四周浅浮雕双龙戏珠纹,纹饰极为工整、俊美。上部分为弧形、片状、六棱的冲天式。器表有白色、褐红色沁斑。细腻光滑,宝光熠熠。与《古玉图谱》的朝天冠相比,此冠的冲天式更突出更明显。由于图谱只是一件正面图,对其的冲天式,难于真切体验,现以漆沮馆的朝天冠借鉴,不亦说乎!

参见图二:

 

 

    璧羡考

 同其他高古玉器一样,璧羡也是出自《周礼》一书。《周礼.春官.典瑞》云:“璧羡,以起度。”周籍《考工记》云:“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也同其他高古玉器一样,由于没有具体的图示,它也成为疑案,成为历来学者探究的课题之一。
 汉代大经学家郑玄曰:羡,不圆之貌。盖广径八寸,袤一尺。郑氏或又以玦为璧羡。在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古玉书籍《古玉图谱》中竟然没有璧羡。至清末民初,璧羡才又一次进入学者的视野。清代端方,曾任两江总督,喜欢收藏古玉,并将其收藏的古玉集为一书,名《陶斋古玉图》。书中载有两枚璧羡,制式为两侧有扉棱的玉璧。民国刘子芬所著的《古玉考》认为:“羡者,余也,溢也。璧羡者,璧之外郭多余,溢出锯牙者也。”显然,他将此类的玉器鉴定为璧羡的观点与端方一样。
 那么,有扉棱的玉璧是不是璧羡呢?笔者经过长期推敲,认为不是。因为一,玉璧的扉棱是后加工而形成的,当它出现了扉棱以后,原来的玉璧就遭到了破坏,已不成为璧了。而新做出的扉棱是有璧缘形成的,它也不是玉璧的多余部分和溢出部分。因为二,由玉璧改成的“璧羡”,它的尺寸明显不符合古籍的记载,长一尺,宽八寸。正是这些矛盾,1991年由许嘉璐主编的《中国古代礼俗辞典》关于璧羡一词的解释是:“古代用于衡量物体长度的器物。玉制,形如璧,椭圆形,长一尺,宽八寸。”但是,辞典中没有图形。
 笔者经过考证,认为漆沮天子珍宝馆的红山文化璧羡,就是历史的真面目。理由如下:1、椭圆形;2、玉璧形,边缘有多出部分;多出部分即古人所谓的羡;3、璧羡的功能很明显,是一种工具。它最始的功能可能是切割,用于度量,是她的功能延伸。4、璧羡的出现,证明古玉是量材制作的,材质是珍贵的。5、璧羡出现的年代要早于玉璧,它就材制器的可能性较大;6、漆沮馆的璧羡,长12.3厘米,宽7.5厘米,厚0.3-0.5厘米,沁色严重,钻孔呈喇叭状,完完全全是新石器时期的器物。在年代上处于优势。由此,把椭圆形的三角形的玉璧状的古玉,称之为璧羡,应该是正确的选择。

参见图三:

郑重声明:一、本馆的全部藏品,均是馆主在深圳、西安、北京等古玩店或地摊用现金购买,来源途径光明磊落,任何胡诌或玷污,给本馆造成各种损失的,将承担法律责任。
二、本馆的所有藏品及文章均享有知识产权保护。文章允许署名(漆沮馆)或(孟楫)网络转载,不允许结集出版;
藏品及藏品图像不允许仿制和转载。如有侵权,本馆主享有维权的责任和权力。您是第619467 位访问者 陕ICP备110136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