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论文

元青花龙纹考证

龙,是中华民族在其精神领域里最独特的创造,经过近万年历史岁月的熔铸,它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作为实物,它最早出现在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那是一条长19.7米,用红褐色石块堆砌成的龙。距今7000年,它又以贝壳堆砌的形式,出现在河南濮阳。作为陶瓷纹饰,它最早出现在7000年前的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彩陶细颈瓶上,之后,它就成为陶瓷器上永不消逝的装饰,或堆塑,或刻划,或描绘,花样繁多,层出不穷。至宋元,瓷器上的龙纹随着瓷器的大发展而进入到鼎盛期。元代瓷器上的龙纹又被一些专家誉为历史之最,而青花瓷器又是元瓷的招牌。所以,就很必要对元青花瓷器的龙纹作深入考证,以弄清其文化内涵。

        通常对龙纹的理解,都以为是皇帝的符号,或者是皇家的符号。以这样的传统思维,许多人就把有龙纹的瓷器作为皇帝用品或皇家用品,甚至把烧造过龙纹瓷器的窑厂称之为官窑。元青花瓷器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下面,笔者就此做一个探究。

        一、元青花瓷器在元朝宫廷中的地位

        《马可·波罗游记》明确记载,元朝皇帝使用金银器。《元代社会生活史》考证:元朝“皇帝常用的卫生用具,有金水盆、金水瓶、金净巾、金香球、金香合、金唾盂、金拂等。”“窝阔台即位后,命令金匠用金银制造象、虎马等兽形贮酒器具”,饮酒器具是“锺,就是金酒盅”。由以上记载可以看出,瓷器包括青花瓷在元朝宫廷是没有地位的。

         《元史·何荣祖传》记载:“荣祖身至大官而僦地以居,饮食器用青瓷杯。中宫闻之,赐以上尊及金50两,钞25000贯。俾置器买宅,以旌其廉”,一个大臣用了瓷器,皇后就赐巨额金钱,叫他更换,可见,瓷器在宫廷人眼里的地位是何等低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宫廷根本不用瓷器,也就不管它装饰什么纹饰了。

           《元典章》记载:“至元八年四月二十日,御史台承奉尚书省扎付钦奉圣旨:‘节该今后诸人,但系瓷器上并不得用描金生活,叫省里遍行榜文,禁断者。钦此。”皇帝下令,连瓷器上的金色都禁止,不是节俭,而是认为瓷器不配使用金色。有限的金子,只能用于宫廷的器皿。此则禁令,更能反映出元朝宫廷崇金银鄙瓷器的传统。

          一言以蔽之,元朝宫廷不使用瓷器,所以元青花瓷器的龙纹与元朝皇帝和皇家没有任何联系。究竟元青花瓷器上的大量龙纹是什么意思,我们只有另找答案。

            二、元杂剧中龙形象的启示

           元杂剧中关于龙的文字有很多,如果归类的话,也不过是两类。一类即皇帝的形象,这也是传统的象征形象。一类却是仁人志士雄心壮志的象征形象。两类的象征意义又以后一类的为多。

          先看前一类即象征皇帝形象的元杂剧。《忠义士豫让吞炭》讲的是豫让为了替自己的君王报仇,不惜毁容、吞炭变哑,最后报仇未果,自杀身亡的故事。剧中有这样的唱词:“本待向赵王宫里斩虎诛龙,空惹得市井小儿每侮弄,那里也大将军八面威风。”这里的龙,指的就是王、皇帝。《承明殿霍光鬼谏》的剧情是汉昭帝死后,大司马霍光扶持昌邑王即位,但昌邑王即位不到一个月,就造下了1117桩大罪,霍光自责,唱到:“似这般坏家邦、损忠良,疾忙分付江山,递纳龙床。”“见如今新天子守取蟠龙亢,这的是前人田土后人收,可正是长江后浪催前浪。”“帝登基,天垂象,则今日天晴气朗。舜门尧年应上苍,头直上罩紫雾红光,齐下五云乡。······一个登基在建章,一个潜身在海上,这的是真龙出世假龙藏。”这里的龙,指天子,指皇帝。

         再看后一类即仁人志士雄心壮志的元杂剧。《张子房圯桥进履》,张良不得志时高唱:“又不曾梦非熊得遇文王侧,莫不是鬼使神差,不由我嬉笑盈腮。今日个蛰龙须得济时来,谢吾师展脚舒腰拜。”张良不得志就自喻蛰龙。他的师父黄石公说:“贤士去了也。这一去必遂大丈夫之志,岂在他人之下也!若论贤士之才,他将那垂磨日月手舒开,这一去管取风云际会谐。这番果遂心中愿,那其间蛰龙春信济时来。”张良的师父也称未发达的张良为蛰龙。作为蛰龙的张良,他充满了雄心壮志:“若是我投于任贤处,若委用我呵,我看我辅皇朝、定边疆、保乾坤、整世界、展江山、平四海。则我胸中学、腹内才、辨风云、知气色。我若是作臣僚,为元帅,掌军权,在阃外,抚黔黎,定蛮貊,逞英雄,显气概,播声名,传万载。遂了我平生志,拂满面尘埃,恁时节才识这晓经纶安宇宙这一个困穷儒也一个少年客!”通过张良的自白,结合元青花纹饰中那气吞山河的龙形象,两者何其相似乃尔!

        失意文人也常常以蛰龙自赏。如《拜月亭》中男主人公蒋世隆唱到:“我想那受官厅,读书舍,谁不曾虎困龙蛰?”在《逞风流王焕百花亭》里,失意的王焕唱到:“起蛰龙吐云雾上天时,下河西第一阵节使,威风驰海外,名誉播京师,端的个男儿,不枉了四方志。”在元杂剧中,这样的例子还不少,这里不再赘述。

         不得志的仁人志士和一时失意的文人为何爱以蛰龙自喻自赏呢?这和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有关。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就是儒学的教育,儒学的教育又以四书五经为基本,四书五经中的《周易》即《易经》里就有不少龙的内容。如“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群龙无首”,“龙战于野”等,而这些龙的内容又是在《易经》的开首篇里,它的位置它的反复出现它的哲学意蕴,必然带给儒士们心灵的震撼。元朝的儒士们长期处于被奴役被排斥的地位,他们不少人沦为工匠或戏子,但他们时时都不会丢掉他们治国平天下的壮志,他们追求理想渴望拯救,他们不得志就自喻蛰龙、卧龙、潜龙,他们向往的是飞龙、腾龙、云龙,于是他们就在杂剧中这样高唱,就在青花瓷中这样表现,我想,这就是元青花瓷器中龙的装饰的真实含义。

郑重声明:一、本馆的全部藏品,均是馆主在深圳、西安、北京等古玩店或地摊用现金购买,来源途径光明磊落,任何胡诌或玷污,给本馆造成各种损失的,将承担法律责任。
二、本馆的所有藏品及文章均享有知识产权保护。文章允许署名(漆沮馆)或(孟楫)网络转载,不允许结集出版;
藏品及藏品图像不允许仿制和转载。如有侵权,本馆主享有维权的责任和权力。您是第619250 位访问者 陕ICP备110136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