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论文

元典籍对于元青花的证明

当元青花进入我们的视野,而我们又深入到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之时,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在那里,两者早有过不止一次二次的接触,或明确,或曲折,或隐匿,它似乎是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默默地守护着,并时刻准备着为历史为后人做一个证明。证明它存在的时间、地位、地点和价值。青花瓷发轫于唐,发展于宋,发达于元明清,并一举赢得国瓷的殊荣。但是,在长期的元青花研究领域,我们的一些陶瓷专家们却只是跟在外人的后面,亦步亦趋,人云亦云,并发表了一些与历史事实和真实大相径庭的言论,暴露了我们学术上的苍白和孱弱。这里,笔者仅将元代典籍中关于元青花瓷器的记载或旁证引述出来,以感恩先祖以激励来者以光大民族文化。

              一、元杂剧与元青花人物故事图的锁钥关系及证明

              由于元杂剧及元青花人物故事图瓷器都是建立在浓厚的市场氛围之上,所以二者就有了钥匙和锁的关系,明确地说,元杂剧是钥匙,元青花人物故事图是锁,只要想打开元青花人物故事图的锁,你只要拿起元杂剧这把钥匙,锁就会轻易打开。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元青花人物故事图在元杂剧中得到识读的至少有十几种,如元青花西厢记图瓶、罐与元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元青花昭君出塞图罐与元杂剧《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汉元帝哭昭君》《昭君出塞》《夜月走昭君》等,元青花追韩信图瓶与元杂剧《萧何月夜追韩信》,元青花细柳营图与元杂剧《周亚夫屯细柳营》,元青花单鞭救主图与元杂剧《尉迟恭单鞭夺槊》,元青花锦香亭罐与元杂剧《孟月梅写恨锦香亭》,元青花百花亭图罐与元杂剧《逞风流王焕百花亭》,元青花三顾茅庐图瓶、罐与元杂剧《卧龙岗》,元青花孙膑庞涓图耳瓶与元杂剧《庞涓夜走马陵道》,元青花敬德不服老图葫芦瓶与元杂剧《功臣宴敬德不服老》,元青花吕洞宾度柳图与元杂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等。

            详细阅读相关的元杂剧和元青花人物故事图,不难发现两者紧密、细微的联系。如孙膑庞涓图耳瓶,瓶上的图案完全就是《庞涓夜走马陵道》“楔子”内容的体现,追韩信图就是《追韩信》剧第二折内容的体现,昭君出塞图的内容则与《汉宫秋》剧第三折的剧情完全吻合,可以说,每一幅图都是每一出剧的广告,都选择的是该剧最有代表性的场景。

            那么,元杂剧除了能够对于元青花人物故事图作出证明外,它还能证明什么呢?回答是它还能为判断元青花的成熟期作出准确证明,这也是更为重要的证明。目前,普遍认为元青花的成熟期是在元代晚期,即元代至正时期,如朱裕平“元代青花瓷成熟于14世纪中的至正年间,其直接原因是由于外贸需求而激发的经济动力,至正期青花反映了元青花的最高成就,是元青花瓷的主体和代表。”周荣林“其中元代中后期一批成熟精美的青花瓷,即后来称之为‘至正型’青花瓷的面世,是其中的一大亮点。”这些观点的依据无不源于至正十一年款的云龙纹象耳瓶。此观点先入为主后,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推理:至正型元青花是成熟的,元青花人物故事图也是成熟的,所以元青花人物故事瓷就是至正时期的。至正时期是元后期,朱元璋也是元后期,所以元青花人物故事图瓷器就是朱元璋意志的体现。这种推理貌似恰当,其实荒唐。因为它基本上是主观臆断的,它没有把图与源联系起来,更没有把源之源联系起来。明确地说,图的源是元杂剧,元杂剧的源是作者,通过图与源的联系,再通过源与作者的联系,找到元青花人物故事图瓷器生产的年代,应当是正确的,准确的。

           在以上列举的元杂剧中,它们的作者基本属于元早中期,如《单鞭夺槊》的作者关汉卿是金末元初人,《细柳营》的作者王廷秀是1260年前后时人,《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是1260---1336年时人,《汉宫秋》的作者马致远是1250---1324年人,《锦香亭》的作者王仲文是金末元初人,《敬德不服老》的作者杨梓是1260---1327年人。《追韩信》的作者金仁杰是1329年以前人,其他作品的作者生年不详,但通过参照,也基本定为元中期以前人,如《卧龙岗》作者王晔等。在元代,元杂剧的演出就像今天的电视剧,它们内部有着密切的分工、合作关系,编剧拿出剧本,就会很快排练演出,就会很快流行社会,因为杂剧是当时人们精神生活的主要途径,绝大多数文人失意,绝大多数百姓苦闷,他们就沉溺杂剧其中,以解脱失意和苦闷,以向往拯救和和睦,就像今天的美国经济危机一样,各行各业都萧条,但电影院却比以前更好,这就是元代杂剧为何兴旺发达的原因。随着元杂剧的红火,元杂剧的内容就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它也就趁热打铁成为一种广告。酒器酒具容器容具上的装饰自然就成为一个很好的媒介,这样,元青花瓷器上就出现了元杂剧人物故事的图案,两者不是同步,也一定是如影随形。鉴于此,笔者认为元青花瓷器的成熟期不是在元后期,而是元早期或元中期。

              再则,普遍认为元青花人物故事图案不是出于一般工匠之手,而是出于功底深厚的画师之手,而文人、画师沦为工匠,就恰恰存在于元代早中期。而文人、画师沦为工匠,则也是他们最渴望拯救,最盼望英雄之时,所以,以拯救、英雄为主体的元青花人物故事图也就应运而生了!

              二、元史籍与元青花瓷器的文、物关系及证明

              元至正九年(1349年)泉州路达鲁花赤以《清源前志》散失已久,《后志》修至南宋淳祐十年(1250),元代泉州(即清源)为市舶司所在地,诸藩辐辏,不能无记,遂命吴鉴修《清源续志》,又命曾旅游海外并熟知藩情的汪大渊著《岛夷志略》附于其后,应该说,《岛夷志略》就是元代官修的元代史书。是书被评价为元代中西海上交通史著作,书中共有载记100条,约3万字,记述了22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历史、经济、居民、民俗、宗教、物产等情况,以及中国与他们的贸易往来。书中多次记载有“青白花碗”,“青白花磁器”,而此记载,正是元青花瓷器的本名,而称之为“青白花”瓷器,其实比称之为青花瓷器更准确。熟知元青花瓷器的人都知道,所谓的青花瓷其实包括了白地画青花的瓷和蓝地画白花的瓷,而不少的元青花瓷还是在一个器物上兼有两种画法。现在通称的元青花实质上是元代青白花称谓的一个简称。再结合《水浒传》相关的文字分析,青白花的称谓应是官方用语,青花的称谓应是民间的称谓。

             《岛夷志略》记载的元青花海外贸易的情况是,国家和地区有三岛(今吕宋岛三海港),丹马令(今苏门答腊),丁家卢(今马来西亚),戎(今马来春蓬),东冲古剌(今加里曼丹西岸丹戎普拉),苏洛鬲(今梅尔博河下游),爪哇,龙牙犀角(今马来北大年),喃巫哩(今苏门答腊西北),加里那(今伊朗西南),小具喃(今马拉巴尔俱兰港),朋加剌(今孟加拉),天堂(今大马士革),天竺(今巴基斯坦卡拉奇)等。贸易青花瓷器的情况是,青白花碗的国家和地区有三岛、丹马令 、戎、东冲古拉、爪哇、龙牙犀角、喃巫哩、加里那等,其他则是青白花器,即丁家卢、苏洛鬲、天竺、天堂等。除了青白花瓷器外,书中还记载了许多关于磁器贸易的信息,如“处州磁器”“青白处州磁器”“青磁花碗”“青磁器”“磁器盘”“处州磁”“磁器”“磁壶瓶”“青器”“处磁”“瓷器”“青处器”“瓷瓶”等,记录之详尽,用词之丰富,远远超出了元代以前所有有关瓷器的典籍,其学术价值完全可以用巨大二字来形容。

            相关研究认为,汪大渊生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第一次浮海时间为至顺元年(1330年),于元统二年(1334年)夏秋间回国;第二次浮海时间为至元三年(1337年)至至元五年(1339)夏秋间返国,撰著《岛夷志略》的时间在至正九年(1349)。从汪大渊前后两次浮海的6年时间看,均在元代中期,他所看到的青花瓷也自然是同一时期的,能大量销往海外各国,那青花瓷也一定是成熟的。《岛夷志略》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元代青花瓷的成熟期至少在1330---1339年之间,也就是元代中期以前。

                         三、元小说与元青花瓷器的鉴赏关系及证明

              元杂剧已经被证实为元代的文化标志,但同样被许多专家学者证实为元代的长篇小说《水浒传》,却至今不被认可,而错误地把它刊印的时间作为了成书的时间。其实,从任何方面分析,《水浒传》只能成书于宋元时期,而不能成书于明嘉靖时期。传统的权威的观点认为《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但他同时认为《水浒传》“是在长期群众创作的基础上经过各个作家的综合加工再创作”而成的。而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有关施耐庵最早的记载,无一例外地称他为元人或由宋入元。”明代的《水浒》学大家李贽说:“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盛于斯的《休庵影语》说:“耐庵,元人也,而心忠于宋。”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说:“元人施某编《水浒传》。”而专家又考证出施耐庵实有其人,并是南宋《靖康禆史》序的作者,是书是记载靖康事变的史书,由多部著作编撰而成,如《宋俘记》《开封府状》《呻吟语》等,记述了当时中国国破家亡的国耻民辱。施耐庵为此书写序,就证明了李贽等人的观点的可靠和正确。《中国信息报》2009年3月14日的专题文章“是顺应潮流,还是本末倒置”,就明确指出“现存的元代刻本《水浒传》中,就已经出现了劉的简化字刘字。”应该说,《水浒传》是宋元作品是最正确的,至少是元代作品应无疑义。以上对于《水浒传》的证明,就是为了应用此书中关于青花瓷的文字。

             《水浒传》第31回“武行者醉打孔亮   锦毛虎义释宋江”里,有四处关于青花瓮的文字,第一处是“那汉道:‘我那青花瓮酒在哪里?’”,第二处是“店主人却捧出一樽青花瓮酒来,开了泥头,倾在一个大盆里”,第三处是“武行者睁着双眼,喝道:‘你这厮好不晓道理,这青花瓮酒,和鸡肉之类,如何不卖于我?”,第四处是“店主人道:‘青花瓮酒和鸡肉,都是那二郎家里自将来的’”,在短短的几行文字里,《水浒传》把青花瓷演绎了个淋漓尽致,它给于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是:

               1、在元代的民间盛行青花瓷酒具;2、在元代民间流行青花瓷的称谓,或青花瓮,或青花瓶;3、青花瓷酒具是大户人家所有,并不普及;4、作者很喜欢青花瓮称谓,所以才多次出现,施耐庵是发现青花瓷美学价值的第一人。5、一部七十回的《水浒传》,写酒的次数多达270多次,其中还提到了“江州有名的上色好酒”“玉壶春酒”等,这些也旁证了青花瓮酒绝非“灵感”所为,而是事实所为。

              从以上元代的典籍可以为我们提供诸多证明:如元青花瓷器早有记载,而且数量不少;如元青花瓷器是实用器,有碗,有酒具;如元青花瓷器的成熟期在元代中期以前,(笔者认为元青花的发展期在宋末元初);如元青花瓷器大量外销;如元青花瓷器在国内也受到普遍喜爱等。这些都表明中国的瓷器发展有着自身不可逆转的轨迹,它是市场的,也是民间的,它确实是整个中华民族最长期最持续的伟大发明,它不为尧存,它不为桀亡,但它却光耀千古,流芳万代!

郑重声明:一、本馆的全部藏品,均是馆主在深圳、西安、北京等古玩店或地摊用现金购买,来源途径光明磊落,任何胡诌或玷污,给本馆造成各种损失的,将承担法律责任。
二、本馆的所有藏品及文章均享有知识产权保护。文章允许署名(漆沮馆)或(孟楫)网络转载,不允许结集出版;
藏品及藏品图像不允许仿制和转载。如有侵权,本馆主享有维权的责任和权力。您是第619279 位访问者 陕ICP备110136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