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杂谈

古玩的十大来源

 社科院考古所的一个政协委员说媒体的鉴宝类节目诱发了收藏热,收藏热又使盗墓活动更加猖獗,此说法之荒谬之可笑之无知完全可以进入吉尼斯世界记录(愚蠢类)!且不说收藏的门类至少有近百种,就是在纯粹的古玩文物类,它的来源也是五花八门的。所以,这个政协委员把收藏热与盗墓相关联,确实可笑之极。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古玩艺术品至少有10大来源。

        一、家传或祖传。中国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和中华民族崇尚文化的信仰是密不可分的。黄帝被尊奉为人文始祖,而不是千古一帝、玉皇大帝就是最好的证明。凡爱文化者,必然爱收藏,这是由文化的美学和古物的美学所决定的。所以,中华民族酷爱收藏的习惯也沿袭了几千年上万年。商代妇好的墓里藏有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在春秋战国的玉器上,写有“藏”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的《兰亭序》,生前千方百计找出来,死后也要求陪伴在身;宋徽宗赵佶不遗余力地追寻前朝的画;清乾隆弘历嗜古如命,咏颂文物的诗篇就有3400余首;民国四大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冒着被撕票的生命危险,也不让家人转让古画;近当代翁同龢家族六代人对于古物的珍藏,等等,无不体现了中国人崇尚文化热爱收藏的传统。除了以上皇帝和高官的收藏外,在中国民间在千百万的百姓家庭,收藏也无处不有。想一想,在山西的王家大院乔家大院能没有几件古玩吗?再想一想,在过去的小康之家能没有几件老东西吗?再想一想,再过去的秀才家里,能不存有笔墨纸砚吗?

         笔者所处的地区是陕西中部的北山,就遇到了许多家传或祖传宝物的故事。一件是20世纪80年代,到一家乡镇企业钢门窗厂,遇到了一名老工人,我们二人谈话投机,他就把我领到他的家里,打开一个木箱子,里边装满了各式各样的玉器,五颜六色,斑斑驳驳,有动物造形的,也有器皿造形的,印象最深的是一件青玉碗,与当时流行的大搪瓷碗的大小差不多。老师傅没有让我全部看完,我估计起码有三四十件。他说他的上辈人最爱古玉,就给他留下了这一箱子东西。另一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陪人去当地的一户农民家,看家具。路上,朋友告诉我,这家农民的祖上,当过清政府的二品官,所以家里藏有不少好东西。这次去主要是看家具。到了那个农民家,就见到了两摞屏风,一共有十扇。量了量,每扇高240厘米,材质是黄花梨的。开价10万元。去看货的人是一家外贸公司的经理。当时,他没有要,过了不久,就听人说有人花了8万块全买走了。还有一件事,更有意思。一个朋友说,xx的一个农民,祖上是大地主,家里埋了一罐子的银元。20世纪80年代,老广(当地人称广东的商人)到村里挨家挨户收银元,他家就把罐子挖出来,把银元全卖了,卖了几千块。朋友问我,他家的罐子还在,问我要不要。我说可以看看。后来,朋友就把那个藏银元的罐子提来了。是个岁寒三友图的青花罐,个头不小。我就花了几千块买下了,后经研究,发现是明朝初期的。身边这类家传宝物的故事很多,三天两后晌是讲不完的。

        近现代的张伯驹翁同龢家族的收藏故事告诉我们,家传祖传的古玩在任何险恶的环境下和再长的时间里都是存在的,不乏其人不乏其家不乏其宝。

        二、古寺庙供品。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祭祀,有山野祭祀,也有寺庙祭祀。这一次次的祭祀活动,就在古老的寺庙中保存下了无数奇珍异宝。最有名的当数法门寺地宫的宝藏了。里边的宝藏不仅有佛祖的灵骨、佛教大师的法器,更有唐王朝皇帝赏赐的丝绸、金银器和密色瓷等,宝藏一经面世,便震撼世界。著名的古代瓷器定瓷在古寺庙发掘的就有多次,如河北定州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静志寺塔基、至道元年(995年)净众院塔基、北京顺义辽开泰二年(1053)净光舍利塔基等。中国享誉世界的元代青花瓷器的揭秘,就源于一件供奉在寺庙中的云龙纹象耳瓶,因为在这件瓶子的颈部款识中,清清楚楚写着“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的字样,告诉后人了时间;还明明白白写着“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的文字,告诉后人了用途,使其成为价值连城的标准器。

         三、古祭祀遗址。中国古代的山野祭祀的对象主要是大自然,天地日月大河高山都是祭祀对象。祭祀时,祭品除了牺牲如牛羊这些动物外,还有一些祭器如铜器玉器金银器石刻等,而且对于祭器又多是加以掩埋或抛弃,这些祭器自然而然就成了先祖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最著名的古祭祀遗址要数四川三星堆了。三星堆古祭祀遗址发掘的巨大的青铜器和玉器曾经使全世界瞠目结舌,其中2.6米高的铜立人在欧洲展览的时候,有人提出10亿英镑的购买价格即130多亿人民币,可见古祭祀遗址为中华民族文化保留了何等巨大的财富。这财富的文化意义不可估量,金钱意义也是不可估量。2000多年前,秦始皇东祭泰山后,留下了一块石头的纪念碑,1000多年前,武则天在嵩山上留下的祭祀金牌等,都已经是弥足珍贵的国宝。

         四、古窑口(作坊)遗址。起码在周朝也就是3000年前,中国已经有了百工制度,不说别的,仅玉器作坊铜器作坊兵器作坊陶瓷作坊钱币作坊等就年代久远,留下无数的作坊遗址。在无数的遗址中,陶瓷作坊(窑口)更是遍布国中,频频发掘,硕果累累。如陕西的耀州窑、浙江的越窑、河北的定窑、邢窑、湖南长沙窑、安徽的寿州窑、四川邛窑、河南钧窑汝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江西吉州窑、福建同安窑泉州窑建窑、广东西村窑潮州窑、广西永福窑等,这些窑址中的瓷器与模具,不仅是宝贵的文物,而且更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至于陶器制作遗址,则有郑州旮旯王、陕县三里桥、长安客省庄、襄汾陶寺、邯郸涧沟、清江吴城等。同时,在吴城还有青铜器铸造作坊遗址。在西周丰镐遗址发现的陶窑则是十几个窑在一起。陕西扶风云塘有骨器作坊遗址。殷墟除了陶窑外,也有铜器作坊、骨器作坊和玉器作坊。汉长安城遗址有陶器、铁器、兵器和钱币作坊遗址。

       五、古窖藏。古代窖藏有多少原因,现代人已无法全部知晓。能猜想到的起码有两点,一是保安全,一是避战乱。最具有轰动性和长期性的窖藏莫过于陕西宝鸡地区周朝的铜器窖藏了。在古代,它的窖藏记录无法得知,但仅从100年的近现代看,所发现的窖藏就有无数起,被人称为年年有发现,已经发现青铜器数千件,国宝级的不下几百件。它的发现似乎更另人感到天方夜谈,如在你的耕地里,你已经耕耘了5000次,当你5001次时耕耘时,你就可能在不经意间发现了地里的西周的铜器窖藏。还有的是一场雨后,沟边塌了一块土,露出了一个洞,你钻了进去,会发现是铜器窖藏。所发现的窖藏多是青铜礼器,但也有其他铜器。如姚家岗春秋宫殿遗址就发现了3窖的铜质的建筑构件,共64件10个类型。比较早的窖藏是郑州商城遗址内的杜岭窖藏,两个窖藏共出土铜器20件,有鼎、鬲、尊、斝、觚等。此外陶瓷窖藏有四川元代的,金银器窖藏有陕西西安唐代的等。

        六、古墓葬。古人视死如生的观念,是墓葬中器物要有尽有的成因。所以,从5000年前的红山墓到3000年前的商周墓再到100年前的清朝墓,无不存在着厚葬的习俗。著名的墓葬举不胜举,新石器时期有红山、良渚、齐家等,商朝有妇好、新干大洋洲等,周朝有曾侯乙、虢国、狮子山等,汉朝有金银雀山、中山王刘胜、武威雷台、长沙马王堆、广州南越王墓、铜山小龟山等,隋唐时期有西安李静训墓、安阳张盛墓、章怀太子墓、永泰公主墓、新疆高昌墓等,明清时期的有定陵、慈熙陵等。以上均为发掘过的名墓,未发掘的帝王寝陵更是声名赫赫,如始皇陵、昭陵、乾陵等。毋容置疑,古墓葬为历史掩埋着无数的珍贵文物。

        七、古建筑遗址。悠久的历史使中国大地上遍布着古代遗留下来的各种建筑遗址。其中有古村落,古城址,古城墙,古驿道,古矿井,古水井等。在这些古建筑遗址中,也为历史保留着许多物化的信息。而这些古建筑遗址却是历朝历代都有,如周口店洞穴遗址、蓝田猿人遗址、老官台、裴李岗、磁山、仰韶、龙山、马家窑、齐家坪、大汶口、大溪、河姆渡、马家浜、兴隆洼、红山、二里头、偃师商城、郑州商城、殷墟、周原、丰镐、洛阳西周王城、郑韩故城、登封阳城、齐国故城、晋国故城、咸阳故城、汉长安城、西域吐蕃等故城、西夏故城等,长城、秦直道、秦湖北竹简水井,唐城水井等。

        八、古石窟。汉代以降,佛道大兴,石窟迭起,在中国大地上又增添了石窟雕刻艺术品,其辉煌程度无以伦比。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历史上又发生了多起由政府下令的灭佛运动,使许多艺术雕刻品惨遭破坏,到处抛弃。战争、天灾、也使石雕艺术品沦落为“垃圾”,近现代西方的掠夺,才使其成为盗斫的对象,蒙受到人祸的灾难。最著名的例案是唐昭陵六骏的被盗凿。再就是青州佛像的被发现。

       九、古沉船。在世界范围内,古沉船的打捞已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神话,在中国,才刚刚起步,前两年打捞的南海1号,算是来了个开门大吉。没打捞之前,渔民是去捕鱼而带出瓷器的,渔民卖不了鱼,改卖海捞瓷,也无可厚非,因为那也是劳动所得。又何况是天赐的呢?

      十、古河床。古河床里藏有宝物,在历史典籍中不乏记载。如刻舟求剑的典故,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等。在当代的收藏故事中,常听到在古运河里淘到古玩的消息,尤其是大运河的清淤疏通,一定会淘出古瓷器古铜器古金银器等。中国的大江大河、支流小溪如人体的血管一样,其中的宝物则像细胞一样。

        凡收藏家都会深刻体会到收藏有缘,而这缘又是神奇的无法解释的不可预测的,更是不以人的意志、爱好、向往为转移的。但有一点是必备的,就是你只要酷爱收藏,懂得收藏,你就可能收藏到真正的宝物——不论这宝物有多么长的岁月,多么大的价值,多么美的艺术,多么高的规格!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又何尝不是收藏界的一种现象呢?

郑重声明:一、本馆的全部藏品,均是馆主在深圳、西安、北京等古玩店或地摊用现金购买,来源途径光明磊落,任何胡诌或玷污,给本馆造成各种损失的,将承担法律责任。
二、本馆的所有藏品及文章均享有知识产权保护。文章允许署名(漆沮馆)或(孟楫)网络转载,不允许结集出版;
藏品及藏品图像不允许仿制和转载。如有侵权,本馆主享有维权的责任和权力。您是第619812 位访问者 陕ICP备110136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