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杂谈

宋朝珍藏的十大传奇古玉(下篇)

 

 第六件      蚩尤指南车

         宋朝宫廷珍藏有一件玉器,可以用怪模怪样来形容,一个玉人,高27.9厘米,脚下又踩着一个人,个子更高,达到了40.3厘米。上面的玉人抬着手,指着一个方向,怎么转动,方向不变,都是南方,机关就设在这个玉人的脚下,所以,被称为指南车。白玉质地,红色的朱砂沁均匀地布满玉人全身。

          为了弄清这件玉器的来龙去脉,宋宫廷下了一番功夫。先是弄明白了此玉器是指南车,接着又弄明白了两个玉人分别是轩辕黄帝和部落首领蚩尤,轩辕居上,蚩尤居下。历史记载,轩辕蚩尤大战,蚩尤布下漫天大雾,想困死轩辕。轩辕制出指南车,轻松走出迷雾。所以,后人制作指南车,就爱把两人的形象雕刻在车上。那么,这具指南车,出自何年何代何人之手呢,一位大臣说,出自周成王时代。他的根据出自一本古籍,叫《殊城录》。书中说,周成王时期,一个叫齐肱国的国王,派使者向周朝进贡了一批乘羽车,随风飞来,密集周廷。周公害怕车上的奇巧机关迷惑民心,就将乘羽车全部毁坏。

          结果,奇肱国的使者叫苦连天,他们回国要全凭乘羽车指路,没有了乘羽车,他们就没办法回国了。周公想了想,就制作了指南车送给奇肱国的使者,让他们用指南车指路,回国了。为了报答周公的仁德,奇肱国特别用和田白玉仿制了一辆指南车,进贡给周朝。这辆白玉指南车就一直流传到宋朝。

                 第七件      孙权修城得如意      宋皇问答知古器

         古籍《三国杂记》说,吴国皇帝孙权在赤乌修建石头城,开挖地基时,挖出了一件铜匣,铜匣很大,长度竟达到90多厘米。打开匣子一看,里边放着一柄白玉如意和一些杂宝,如意长三尺,执手处刻着龙纹虎纹。

         宋宫廷呢,也收藏了一件如意,长74.4厘米,宽7.44厘米,厚1.2厘米。如意头上镶嵌着一颗红宝石,其他部位刻着精美的纹饰,玉质翠碧,纯净无暇。宋朝皇上对于这件玉如意喜爱有加,大臣们也附和着:古代把一尺大的玉璧都当作大宝贝,我皇的这件玉如意有两尺多长,这还不是一件稀世奇珍吗?皇上问道:如意始于什么朝代呢?一个大臣说,至少始于汉末。接着,他就把《三国杂记》说孙权修城挖出玉如意的故事讲了一遍。皇上又问道:如意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另外一个大臣答道:臣听说如意有两大用途,一个用途用于文,一个用途用于武。文用可以指挥翰墨,武用可以抵御强暴。昔日杜甫就有“欢剧提携如意舞”的诗句。如意是一件文武器具,自古就明白确定了。皇上道:如此说,官家得如意不离手了,如意在手,文武在握嘛。

                第八件      宋朝也有曾侯乙      

           公元1978年,湖北省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的发掘,震惊了世界。墓中出土了15400件文物,稀世珍宝就达到几百件,大规模的组合编钟,组合编磬,青铜鹿角立鹤,通高124.5厘米的尊缶,连禁铜壶,青铜冰鉴,镂空尊盘,云纹金盏,多节连环玉饰等,都令人叹为观止,彻底震撼!

            奇怪的是,被专家一无所知的曾侯乙,在古籍中却不乏身影,在宋王朝的文献中,也占有一页。这一页就是《古玉图谱》中记录的曾侯乙玉册。玉册,古代帝王对于重大事项最珍贵的文字记录,用玉板刻字制成,多用于祭祀。宋王朝收藏的曾侯乙玉册,长26厘米,宽18.9厘米,厚1.6厘米。黄玉质地,朱砂沁均匀分布,册文用大篆刻写,共31个字,是:

                       惟王五十有六祀徙自西阳楚王韵章作曾侯乙宗册置之于西阳其永时用享

           宋朝曾侯乙玉册的记载,使人浮想联翩,它是怎么面世的?难道曾侯乙还有另外的墓葬?那里边是不是还藏有惊世骇俗的玉器?------   

                     第九件     雷电击衡山    崖崩出瑰宝

           收藏人都知道,1982年5月,河南登封县农民屈西怀上嵩山采药,在山顶峻极峰的石缝中发现了大周皇帝武则天的祭祀金简。金简长36.5厘米,宽8厘米,厚近1厘米,重233.5克,上面刻着63个双钩楷书铭文 。意思是祈祷各路神仙消除她的一切罪过。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唯一金简,而且又是大名鼎鼎的女皇武则天的。消息一经披露,全世界都睁开了好奇的眼睛。农民、上山、采药、石头缝、金简、铭文、武则天------每个单词都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中国古代,皇帝的祭祀是一件最重要的国家大事。祭天祭神仙一般都选在高山之巅,因为古人认为那里是离天离神仙最近的地方。所以中国就有三山五岳的成语,其中蕴涵着古人对大山的敬畏和崇拜。想起来,五岳之巅,应该隐藏着不少的帝王祭器,但迄今为止,却极少听闻,这也就是武则天金简消息引发轰动的原因。但发现武则天金简的故事要和宋朝发现玉册的故事相比,还是有那么一点差距。

           故事发生在宋至和中六月(1054---1055 年间),一场暴风雨袭击了南岳衡山,阴云密布,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只见一道霹雳闪电,逶迤曲折,寒光炫目,直冲衡山而去,紧接着就是一阵天崩地裂的巨响。伴随着雷声,衡山上的祝融峰遭到雷击,一侧崩塌,也发出轰隆隆的巨响。暴风雨过后,人们上山查看险情,竟然发现崩塌的地方有铜瓮两个,高三尺(约93厘米),里边还装着许多宝贝。一清点,有马蹄金四笏,古铜镜十二面,丹砂四块,每块重五斤。尤其有玉册十二方,每方玉册都密密麻麻刻满了字,有的字认识,有的字不认识。其中一方玉册,长34.1厘米,宽19.8厘米,厚1.2厘米。白玉质地,朱砂红沁均匀地布满全器。上面刻着36个古文字,除个别的字外,多数的字都不能释读。宋朝考古专家认为此玉册非商周旧物莫属。在释读的另一方玉册中,是鲁侯的祈福祈寿祷文。

                         第十件        金兀术掠走玉龙觥      韩世忠计取北国城

             宋朝宫廷的珍宝成千上万,但受到皇帝、大臣、武将、后妃们都喜爱有加的莫过于那件白玉龙觥了。何以见证,宋宫廷主管珍宝的大臣说这件白玉龙觥是“真稀世绝品之奇珍也”,也就是说它是宝中之宝,王中之王。

             这件白玉龙觥何以稀世何以绝品何以奇珍呢,请看《古玉图谱》的记载。其高51.2厘米,可谓器形恢宏了。龙头高昂,有18.6厘米,龙颈粗壮,有25.1厘米,龙身浑圆,有19.8厘米,即使龙的尾巴也有16.4厘米。器形呈u形,龙的各个部位都雕刻的细致入微、细入毫发,所有鳞甲的雕刻都是镂空的。龙的两眼是悬空的,还能转动。龙的舌头是一个开关,打开,龙口中就流出芬香的美酒。关住,酒就一滴也不流了。龙头龙脖子中间是空的,能装两升酒。每当装满酒的时候,奇妙的情景就发生了,龙头龙眼龙鳞甲龙尾巴都像仙桃的颜色一样绯红,酒浅一分,颜色也浅一分。

         如此妙不可言的白玉龙觥是于阗国国王在宋仁宗时进贡给宋宫廷的,自此玉觥进入宋宫,就像杨贵妃进到唐宫一样,其他宝贝顿时失去颜色。遗憾的是靖康之乱,金兵攻破东京,宋宫的所有珍宝都被掠走,这件白玉龙觥也未能幸免。在宋人心里,失去白玉龙觥就像失去徽钦二帝失去大片国土一样难受。

         南宋建立后,金国主和派掌权时,两国首先恢复了贸易往来。南宋大将韩世忠是陕北绥德人,自幼常与北方游牧人打交道,对他们的习好、性格很熟悉。于是,他决定扮作江南巨商,带着美酒十瓮,黄金万两,金银首饰五箱,仆从三十六人到金都作笔大买卖,就是迎回宋朝宫廷的至宝白玉龙觥。到了金都以后,他的三十六人仆从,一下子又变作十八路豪商,出入各个金都豪门,个个出手阔绰,能吃能喝。时间不长,一路 豪商禀报,发现了宋廷的白玉龙觥 ,它在金兀术的老丈人家里。金兀术的老丈人有两大嗜好,一是赌,二是酒,曾一夜赌输了百两黄金,也曾一场酒醉了四天四夜。但是,金兀术的丈母娘却是一条母老虎,凶悍异常。

         韩世忠一听说白玉龙觥在金兀术的老丈人家里,笑了,说:冤家路窄,战场上与金兀术厮杀,做生意要与金兀术的丈人较量,有意思,有意思。一番思量,韩世忠定下了以酒为赌,以赌取胜的妙计。金国有酒,但多是马奶酒和葡萄酒,度数不高,远比不上韩世忠带的烈性白酒,赌酒,赌酒量,就一定能战胜金兀术他丈人。

        果然,金兀术他丈人在喝下韩世忠带的第五瓮美酒后,就不住地挥手,说着“我输、输了,龙归你、你、你---啦”。当韩世忠要伙计去取白玉龙觥的时候,门外一声吼叫,就像狮子一样:不能拿!韩世忠知道,母老虎来了。待金兀术的丈母娘坐下后,韩老板发话:把案几上的箱子打开,请夫人过目。一个箱子打开,满庭堂都是金光闪闪,一箱子的金元宝。另一个箱子打开,又是一箱子的金银首饰,光彩夺目。母老虎一下子变成一只乖猫,说的话也喵喵起来:这么多的金子银子,不把老妇吓着了,老妇能受用几个呀!韩世忠说:两箱子的金银财宝都是送给夫人的礼物,只是-----。“不说啦不说啦,那件玉龙你们赶快拿走吧,老妇一点也不喜欢。”母老虎说的是实话,金国人确实不喜欢龙,他们喜欢鹿。

        韩世忠回到宋都,就把白玉龙觥送到宋高宗身边。宋廷上下,一片欢腾。人们议论纷纷,国宝能完好回来,这是多么祥瑞的吉兆啊,这告诉我们,大宋失去的国土也会很快收回的。

        宋朝古玉的传奇告诉我们,珍宝的来源各式各样,它们有着匪夷所思的神秘!

郑重声明:一、本馆的全部藏品,均是馆主在深圳、西安、北京等古玩店或地摊用现金购买,来源途径光明磊落,任何胡诌或玷污,给本馆造成各种损失的,将承担法律责任。
二、本馆的所有藏品及文章均享有知识产权保护。文章允许署名(漆沮馆)或(孟楫)网络转载,不允许结集出版;
藏品及藏品图像不允许仿制和转载。如有侵权,本馆主享有维权的责任和权力。您是第619227 位访问者 陕ICP备110136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