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论文

一件南宋青花罐的考证

青花瓷发轫于唐代,成熟于元代,在学术界几乎是板上钉钉的铁案。但是,用这个立论去考证元青花,笔者却遇到了无法通过的鸿沟,笔者收藏的一件青花罐,无论是器形、纹饰、工艺等,都更接近于宋,更与南宋的一些瓷器特征吻合。由此,笔者认为这件青花罐属于南宋。又由于这件青花罐的青花发色十分成熟,也使笔者进而认为青花瓷成熟于南宋。下面,就是笔者的考证。

一、一件青花花卉纹铺首瓜棱形盖罐实物。罐通高27厘米,口径9.2厘米,足径11厘米。直口,短颈,丰肩,瓜棱形腹,腹斜收至底。肩部两侧分别贴塑衔环铺首。环为瓷质,上沿嵌于兽牙,下沿贴于罐身,中间悬空。盖为圆形,盖面为球面形。折沿,向外向下倾斜。盖顶堆塑一蹲犬,前肢细长撑于地,后肢收屈贴于腹。尖梢扁尾上卷,自臀至背,扁尾中间为凹沟。腹部瓜棱为八片。器形规整端庄,森严大气。通体施卵白釉,显乳浊感。自盖至胫分别绘饰八组青花纹,犬钮饰斑点纹,盖面饰缠枝花纹,折沿饰减笔回纹,颈围饰折枝花纹,肩内侧饰卷草纹。瓜棱腹分别饰折枝菊花、莲花、牡丹花等。胫部饰覆莲瓣纹。青花发色深蓝,浓淡不一。纹饰中有较多的蓝黑斑和棕眼,抚摸之,发涩,有凹陷感,是苏麻离青料。

附图一:

 

二、此罐特征。此罐的典型特征是二精一粗,即纹饰精致,堆塑精妙与胎体粗率。纹饰中又以辅助的减笔回纹,卷草纹,覆莲瓣纹更为精致。这几种纹饰运笔流畅,形姿优美,表现出画师精湛的功底。堆塑的精妙之处在于造形准确,静 动结合,钮犬温顺,静静蹲守;而铺首则造形凶猛,怒目突齿,表现出工匠高超的造型技艺。

三、具体分析。综合以上各点,其基本特征很容易使人将它当做元青花。但是,仔细、认真地将它与所有的元青花瓷器比对,却发现它与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别。这些差别有明显的,也有细微的。详细推敲这些差异,才可能帮助我们揭开它的时代之谜。

此罐与标准的元青花罐比对,有诸多差异,具体是:1、器形。瓜棱形流行于宋代,有罐类,有瓶类,甚至于碗类。至元代,瓜棱形瓷器虽有,但已经罕见;元代的青花罐基本上是斜度较长的溜肩,此罐的肩部近乎平肩;元青花罐基本是鼓腹,最宽处在腹中部,此罐的最宽处在肩腹部;元青花罐基本器形较大,此罐器形较小。2、纹饰。此罐的主题纹饰为花卉,折枝、纵向绘于瓜片之上,分别为莲花、牡丹花、菊花等。仔细辨认,此罐的花卉纹饰与其它元青花同类花卉有较大不同,花形不同,花叶也不同。尤其是牡丹花叶。其它元青花上的牡丹叶多是浑圆饱满,缺乏动感;此罐上的牡丹叶则是瘦劲挺拔,动感十足。这绘画技法为宋人擅长,形同宋磁州窑牡丹纹罐花叶,也类似耀州窑刻花牡丹叶(见《中国传统图案赏析》269页)。再如减笔回纹。单体的减笔回纹是元代青花瓷的主要辅助纹饰之一,它见之于的青花瓷品种有玉壶春瓶,高足杯,盖罐等。此罐的减笔回纹以线条粗、单体大、形姿壮美而取胜。酷似宋代龙泉窑青釉划花碗外沿回纹(见《中国宋元瓷器图录》104页)。又近似宋代当阳窑剔花罐、宋吉州窑海水纹炉、宋白釉牡丹黑花缸等瓷器上的连体减笔回纹。单体减笔回纹应是这些连体减笔回纹的变体。3、工艺。一是堆塑工艺,此罐有两处,犬钮和铺首。江南爱犬,在陶瓷上的表现自汉代到宋代。此罐的犬钮应是时代文化的一个反映,这个时代文化不是元代,而是宋代。如南宋龙泉窑青釉蟠龙盖瓶就是犬钮(见《中国造型艺术辞典》476页),而元青花基本没有犬钮。铺首是中国陶瓷的传统装饰手法,宋元时期也多有表现。元青花上的铺首多为金属挂环,此罐为瓷质衔环,与宋代工艺相符。如宋影青釉双耳瓶(见《中国陶瓷投资与鉴藏》136页,宋青白釉兽耳瓶(见《中国宋元瓷器图录》118页)。二是制作工艺。公认的元青花罐的制作工艺是阴模印坯,用此法制作的罐子外壁是平整的,内壁有不规则的印坯旋转痕迹。而此罐的成形工艺则完全呈现出手工捏塑痕迹,外壁明显不平整,中腹部可触摸到接胎时留下的棱凹痕,瓜棱间的凹沟不平直,肉眼也可看出倾斜线。凹沟坡面留有醒目的指甲痕。内壁缺乏修整,胎接处留下许多手指涂抹的茬棱。罐为平底,底心微凹,无釉,呈火红色。四周多沾沙。径与底衔接处,周边经过斜削处理。此罐的原始手工工艺明确告诉我们,此罐的制作具有初创性,试验性,超前性。这就是将其断代为南宋的最有力根据。

附图二:


四、 时代背景分析。南宋出现青花瓷,应该说是中国陶瓷发展的必然,它是在唐代陶瓷全面发展基础上的深入,具体讲,有如下因素促进了它的诞生。首先,是海外贸易的需要。南宋建立伊始,宋高宗为了发展经济,提高国家财政收入,改变耕地减少、丝绸之路中断的困难局面,即确定了市舶发展战略,大力开拓海外市场,以市舶之利 来充实国库,减轻人民负担。要实现这个发展战略,就必须要有相应的商品资源,而陶瓷就是当时最大宗的商品,如南海一号沉船货物。大量的陶瓷生产和出口,就是陶瓷新品种新花色诞生的温床。

其次,流动人口的促进。长期的宋金战争,使大量的北方人口迁移南方,尤其南宋建立以后,更加剧了迁移的速度和广度。如南宋与北宋相比,福建汀州人口增长了831%,漳州增长了367%,广州增长了300%。与南方的增长相反,北方则是大幅度下降,如北宋著名陶瓷产地陕西耀州窑所在地华原郡在北宋崇宁年间人口为347535人,而直到明嘉靖时期,此地的人口仅为41654人,经过420年的岁月,人口也只是当时的12%。可见,当时人口迁移的力度有何等之大。史载:“靖康元年,金兵侵河东时,折可求师败,河东咸胜、隆德、汾、晋、泽、绛民皆波河南奔,州县皆空。”并非夸张之语。流动人口的剧增,尤其是陶瓷工匠的南迁,就为南方陶瓷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三,釉下彩工艺的成熟。中国釉下彩工艺的出现,几乎与中国瓷器的出现同步,东汉及三国时期,中国就出现了釉下彩瓷器。唐代,中国釉下彩突飞猛进,氧化铁、氧化铜、氧化钴等彩料均进入彩瓷领域。著名窑口有长沙窑,宋代釉下彩完全成熟,著名窑口有定窑、磁州窑和吉州窑。磁州窑的白釉黑花、吉州窑的白釉褐彩,定窑的黑釉褐彩都成为大宗商品。尤其是吉州窑的白地褐彩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以氧化钴为彩料的青花瓷烧成技术难度并不大,只要能找到钴料,就能生产出青花瓷。唐代有钴料来源,有青花瓷产品;宋代也应有钴料来源,也应有青花瓷产品。已经有了宋代青花瓷的残片,也一定会有宋代青花瓷的完整器。
其四,南方陶瓷窑口的成熟。在中国瓷器大发展的唐代,南方拥有的著名窑口有浙江的越窑、湖南的长沙窑、安徽的寿州窑、江西的洪州窑、四川的邛窑等。在中国瓷器深入发展的宋代,南方拥有的著名窑口更多,如景德镇窑、南宋官窑、哥窑、龙泉窑、吉州窑、越窑、建窑、同安窑、泉州窑、西村窑、潮州窑、藤县窑、永福窑、衡山窑等。其中景德镇的青白瓷器,建窑的窑变色瓷器,吉州窑的彩绘瓷器,越窑的青瓷器均驰名海内外。尤其吉州窑的彩绘技术更是十分成熟。在这样的环境中,青花瓷的生产一定不会空白。

其五,陶瓷自身发展的规律。中国的陶瓷生产之所以数千年不断进步,主要原因是指导思想正确,历来的统治者都奉行“百工之事,圣人之作”的礼教。宋代的陶瓷工人则被称为“匠士”,加之优厚的经济待遇,陶瓷业自然兴旺发达。发明,创新已经自然而然,根据市场生产已经顺理成章,所以,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一个叫波普的美国人,并不是什么神灵,他只是用最简单的排比法,证明了一些元青花,就被当代中国一些专家视为神灵,这真是文化古国的大不幸。但中国人就是中国人,民国的赵汝珍认为青花瓷是宋代的发明,笔者在此仅以物证!

附图三:


郑重声明:一、本馆的全部藏品,均是馆主在深圳、西安、北京等古玩店或地摊用现金购买,来源途径光明磊落,任何胡诌或玷污,给本馆造成各种损失的,将承担法律责任。
二、本馆的所有藏品及文章均享有知识产权保护。文章允许署名(漆沮馆)或(孟楫)网络转载,不允许结集出版;
藏品及藏品图像不允许仿制和转载。如有侵权,本馆主享有维权的责任和权力。您是第619100 位访问者 陕ICP备110136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