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论文

元青花基本概念辩伪

轰轰烈烈的元青花研究热潮已经接近第十个年头了,一方面,元青花研究硕果累累;一方面,元青花理论谬误种种。有些谬论自生自灭,如中国民间没有元青花、全世界只有300件元青花等。有些谬论则大行其道,仍然统治着元青花理论平台,这里不妨把诸多的元青花谬论作为伪题,予以辨识。
          伪题1: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人不知道有元青花。即美国人波普之前,中国人不知道有元青花。
          现在的中国,真正搞学问的人几乎没有,但好为人师者却比比皆是,伪题1就是某老师在大课堂大场合上常常抛出的宏论。在美国人波普之前,中国人是不是没有人知道元青花,肯定不是,知道元青花的中国人一定有,还不少。要不,清末民国人赵汝珍怎么将宋青花写进了他的《古玩指南》一书呢?
        《古玩指南》曰:“釉里青者,为宋代之最大发明,用阿拉伯人贩来苏门答腊之苏泥,槟榔屿之勃青,印度之佛头青等,画花纹于薄质之泥坯上,再施一层薄釉,使成为美丽 绝伦之青花,开从来未有之奇,足为宋代瓷器之特色。”清末民国人不但知道元青花,还知道宋青花,还知道青花料来自国外,还知道青花料是由阿拉伯人贩来的,还知道青花瓷的美丽绝伦---以今人之无知,诬国人之不知,实古国文明之悲哀也。
        《古玩指南》出版于1942年,是赵汝珍“集数十年浸淫古玩之经验,写成此书”。并由 当时另一位收藏、鉴赏大家余檠昌作序。余也是“笃嗜古物,研讨有年”“且屡次参与整理国故诸役,于存世名器罔不寓目,对于古物鉴别一道略识途径”,余认为赵汝珍“力学好古”“古代名物洪纤并蓄,咸能辨别真赝”“抗心希古,网罗篡辑 ”。
         故此, 笔者认为,《古玩指南》是一部 总结清末民国时期收藏实践与收藏理论的巨著,其中关于“宋青花”的记载正是当时收藏界的共识。笔者经过长期研究,也认为青花瓷成熟于宋代,最晚不晚于南宋。元青花是青花瓷的第一个高峰期。
         伪题2:元青花开辟了中国瓷器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
         中国陶瓷发展大约有了近万年的历史,中国陶瓷不同于国外陶瓷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中国陶瓷持久的 探索性,正是这持久的探索性,才使得中国的陶进步为中国的瓷,又进步为西方的人工宝石 。青瓷,白瓷,黑瓷,青白瓷,窑变瓷,茶叶末瓷,酱色瓷,绿色瓷,红色瓷,红绿彩瓷,五彩瓷,珐琅彩瓷,粉彩瓷,都是中国瓷器持久探索的结晶。如果说,北齐的白瓷绿彩还是一种窑变的无意为之,那末,唐代的长沙窑巩县窑,就一定是中国瓷器向彩瓷发展的探索。到了宋辽金时期,五彩瓷已经完全成熟。笔者实在不理解怎么会是元青花开辟了中国彩瓷的新时代,难道元朝比唐朝宋朝辽代金代还早?或者说唐三彩宋三彩辽三彩金五彩通通不是彩,只有元代的青花才是彩?
           如果有人想开个玩笑,给大家逗乐,笔者也不妨凑凑热闹。笔者的玩笑是“元青花开辟了中国人由素食向荤食过渡的新时代”,理由是游牧民族是吃肉的,农耕民族是吃素的。游牧民族统治了农耕民族,农耕民族才开始吃荤!
          伪题3:元青花一出生就是大姑娘。
          唐诗有句: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不知。拿杨玉环比元青花就十分恰当。说杨贵妃一出生就是大姑娘,肯定没人信,但说元青花一出生就是大姑娘,信的人就那么多,你说奇怪不奇怪?人不知道杨玉环,是她没成为杨贵妃,成为杨贵妃了,并不能说她一出生就是18岁,她一定有一个由婴儿到小姑娘再到大姑娘的成长过程,有一个叫杨玉环的过程。这个过程你如果不知道,你回避过去就算了,可是你偏偏不回避,偏偏说人家一出生就是大姑娘,这不叫误人子弟又叫什么?
           就像杨贵妃一出生不是18岁一样,元青花一出生也不是大姑娘,她一定有一个由小到大由幼稚到成熟由不好看到特好看的成长过程,这是基本常识,也是任何商品发展的铁律。在唐代之前,中国瓷器就有了釉下彩技术,在唐三彩中,中国匠士就掌握了钴料,在宋代的磁州窑吉州窑已经有了精美的釉下黑彩瓷和釉下褐彩瓷或者未被证实的釉下蓝彩瓷,这些都是元青花瓷器的妊娠期和成长期。虽然,元青花的生长之谜还有待于今人破解,但它不会是一出生就是大姑娘的论断应该是不可撼动的了。
           伪题4:元青花是元代贵族的观赏器。
            一个博物馆的馆长在电视节目中声称,元青花不是实用器,而是元代贵族享用的观赏器,此说之幼稚、荒谬,简直是空前绝后。历史典籍告诉我们:一、元代皇室根本就瞧不起瓷器,他们使用的都是金银器,即使手下大臣使用了瓷器,他们也下令使用瓷器的大臣换用金银器,而大臣换用金银器的费用,则由他们赏给 大臣。由此可见,元代贵族们绝对不会用青花瓷作为他们的观赏器。二、在国外的绘画中,多次出现青花瓷,所有出现的青花瓷都是盛酒的实用器,没有一件观赏器。即使出现了插花的花瓶,它依然是实用器。三、《水浒传》中多次出现玉壶春、青花瓮等器物,均为酒具。四是元代古籍记载的青白花瓷全部是海外贸易的实用商品。再则,实用器也当作艺术品来做,这是中国传统工业的传统,但并不能由此而否定它实用器的本质。
          这个馆长显然是精神错乱了,他把今人的作为当成了古人的作为。同样,他也高看了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元代贵族。
          伪题5:元青花是汉族文化蒙古族文化伊斯兰文化三者结合的产物。
          笔者一直认为中国 陶瓷之路是一条独立自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发展之路,它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陶瓷匠士就像种庄稼的农民一样,日出而出,日落而归,年年岁岁,世世代代,正是这样不可改变的规律,才成就了中国瓷器的辉煌。如果反之,烧烧停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中国陶瓷很可能早就中断了。审读中国的著名陶瓷窑口,不难发现,战争来了,窑口的地址就转移了,由平川转移到山区,由江北转移到江南。典型的例子如耀州窑磁州窑等。同样道理,李世民来了,越窑生产的秘色瓷邢窑生产的白瓷与李世民的关系并不大,忽必烈来了,龙泉窑生产的青瓷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与忽必烈的关系也不大。今天的人们习惯把一切活动都与统治者联系起来,这是极为反常的现象,这也是思想僵化的 必然。
           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史上,明显受到过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这是事实。什么时间还受到过蒙古文化的影响,还直接影响到元青花的生产,实在叫人困惑。但任何影响,它都不是别的原因,只是市场的原因,只是中国匠士根据市场的变化,生产出了新的商品而已。在元青花之前,有唐三彩,你就说唐三彩是汉文化和突厥文化的结合;在元青花之后,有明青花,你就说明青花是汉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结合,这样说,你不觉得累吗?元青花根本不是什么三种文化的结合,他就是一种文化的产物--商品文化的产物或中国陶瓷文化的产物!
           伪题6:元青花有官窑生产和民窑生产之分。
           中国陶瓷理论的最大谎言就是“官窑说”,明代之前,中国陶瓷窑口根本就不存在皇家官办的,它全部都是民营的。明代之后,皇家为了御用,开办了一些御窑厂,但也是烧烧停停,或官搭民烧。清代如同明代。所以,任何把中国陶瓷历史一刀两断分成官窑民窑说的,都是对于中国陶瓷历史的无知和亵渎。元青花也有官窑也有民窑就是大无知下的小无知、大亵渎下的小亵渎。
            上面已经讲过,元代皇家根本就鄙视瓷器,不用瓷器,他怎么会出资去烧窑呢?他设立了“浮梁瓷局”,是为了收税,而不是制瓷。有资料证明,元代用白瓷祭祀,并有枢府款,这就是元代皇家对于瓷器最大的抬举了。
           伪题7:元青花是朱元璋为王时生产出来用于奖励部下的。
           题7作为一种学术探讨是允许的,但是它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此观点是成立的。如果把朱元璋曾统治过景德镇地区作为理由,显然禁不起推敲。如果说元青花上的人物故事纹饰是汉文化的,而不是蒙文化的,就此认为元青花只能是朱元璋所为,也过于牵强。元青花上的人物故事纹饰有出处,那就是元杂剧。不了解元杂剧在元代的兴盛和普及,就不懂得元青花上的人物故事。古今同理,想想样板戏红火时,样板戏的人物宣传画,你就不难理解元杂剧与元青花人物故事纹饰的连系了。
           历史常识,奖励一般是官爵或金银货币,用大酒罐大酒瓶去奖励部下,是不是太寒酸了点儿。
           伪题8:元青花的大器与蒙古人的粗犷性格有关。
           粗犷性格的民族是不是就喜欢大器,这可能是人类学家或社会学家研究的课题,有人把元青花瓷器的大型归于蒙古族人性格的粗犷使然,笔者确实万万不能苟同。笔者想,楚霸王项羽的性格够粗犷的了,大吼一声:力拔山兮气盖世,但后来却是虞兮虞兮奈我何,又极尽委婉缠绵之情。一个人的性格相差竟然如此之大,那么,何况瓷器呢?其实,在元青花瓷器中,有高达五六十厘米的大器,也有不少十厘米以内的小器,还有二三十厘米左右的中器。作为商品,它就有各种品种、花色和规格。
           在商代,商朝就制作出了一米多高的巨型方鼎,请问,这方鼎是不是也与蒙古人粗犷的性格有关。在宋代,人们就制作出了五六十厘米高的魂瓶,请问,这魂瓶是不是也与蒙古人粗犷的性格有关。答案是明确的:无关!
           与此论有连系的是一件高足杯上的一句诗:“人生百年常在醉,不过三万六千场”。有人说这就是蒙古人嗜酒的表白。遗憾的是,这高足杯不是大器,而是小器,蒙古人粗犷的性格能接受吗?再就是,世界名著《水浒传》是汉人江湖,照样把酒喝了翻天覆地,武松的十八大碗,花和尚的两大桶,难道就不是海量吗?何况此诗句是用汉字书写的,又是七言的,蒙古人看得懂吗?
           伪题9:高足杯是为适应蒙古人骑马时喝酒而造的。
            高足杯是方便端酒、喝酒而制作的,这无庸置疑。但高足杯是为适应蒙古人马上喝酒而制作的,这就值得大大质疑。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高身杯玉器,它也是酒具。它是为谁制作的呢?它谁都不为,它为的是席地而坐的王公大臣而制作的。席地而坐,器具就要相对高身或高足一些,这才是高足杯发展的基点。延续下来,高足杯就成为贵族们喜欢的酒杯,它放置在几案上桌面上亭亭玉立,端在手也大大方方。所以,至今仍在流行。另外,笔者不明白,蒙古骑兵个个豪饮,你让他骑在马上,端着个高足杯饮酒,是一个什么讲究?不喝吧,你把酒递上来了;喝吧,连牙缝都塞不满,是不是有点不伦不类了。故此,题9是伪说。
           伪题10:元青花制作使用了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
           许多人谈起元青花就喜欢说二元配方,而他的身份呢,只是个鉴赏人。作为鉴赏者,谈论二元配方这样高深的工艺方法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一些人这样做,笔者只能认为是故作艰深。但前提必须是此论是正确的。二元配方正确不正确呢?景德镇元青花仿制大师黄云鹏在他的论文《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的烧造工艺》一文中指出:二元配方在此还原焰温度中烧成,只能得到欠烧的次品,产品的热稳定性也差,影响了青花料的正常发色。优质的元青花瓷胎应是三元(或多元)配方。
           笔者不明白,黄云鹏的三元配方理论早在五年前就公布于世了,可是,今天到处还是二元配方!
           伪题11:元青花绘画与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
           此伪题不知何人发明,也就无从得知他是大画家呢,还是大美学家大鉴赏家?笔者从不认为元青花绘画与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倒是认为,它的绘画和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十分合拍。宋人有折枝花卉,元青花也有折枝花卉;宋人有鱼藻图,元青花也有鱼藻图;宋人有 s龙,元青花也有s龙;宋人有林鹿 图,元青花也有林鹿图,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为此,曹淦源专家曾做过深入、精细的研究,结论是:元青花人物故事图有丰富的宋元文化内涵。
           伪题11的制造者会说,他指的元青花绘画 是那种密不透风的风格与中国传统审美不符,这样狡辩也无能为力,因为中国传统绘画历来就有疏密二体。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疏远,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就密满,但他们都是元代画坛领袖。完全可以说,疏也中国,密也中国,它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汪洋浩淼的体现。
郑重声明:一、本馆的全部藏品,均是馆主在深圳、西安、北京等古玩店或地摊用现金购买,来源途径光明磊落,任何胡诌或玷污,给本馆造成各种损失的,将承担法律责任。
二、本馆的所有藏品及文章均享有知识产权保护。文章允许署名(漆沮馆)或(孟楫)网络转载,不允许结集出版;
藏品及藏品图像不允许仿制和转载。如有侵权,本馆主享有维权的责任和权力。您是第619347 位访问者 陕ICP备110136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