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器收藏界,把和田玉中的顶级白玉,称为羊脂玉。若按矿物学的标准,羊脂玉则是透闪石矿物含量达到99%的白玉,它以质地细密、坚洁温润、宝光蕴雅而成为今天古代玉器收藏中的不二宠儿。如是,就使人不得不对它进行一番寻根。
首先可以说,在春秋之前,羊脂玉还没有脱颖而出,一枝独秀。《周礼-大宗伯》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可见,在商周时,玉器颜色的作用主要是在祭祀的用途上,碧、黄、青、赤、白、黑,各就各位,一律平等,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其次可以说,在魏晋之时,羊脂玉才崭露头角,但它仍然只是“四美”之一,而没有独占鳌头。魏文帝曹丕在他的《与钟大理书》一文中透露了这一信息。魏文帝说:“晋之垂棘,鲁之玙璠,宋之结绿,楚之和璞,价越万金,贵重都城,有称畴昔,流声将来。”魏晋时,晋国的垂棘,鲁国的玙璠,宋国的结绿,楚国的和璞,都是价值连城、闻名遐迩的美玉。接下来,魏文帝又说:“称美玉白如截肪,黑譬纯漆,赤似鸡冠,黄侔蒸栗。”当时,被称为美玉的有四种,白的像切开的脂肪,黑的像纯漆,红的像鸡冠,黄的像蒸过的栗子。证明当时玉器的颜色还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
甚至可以说,至清前,羊脂玉也没有达到至尊的地步。明朝的张应文在其文章《清秘藏》中说:“玉色,以红如鸡冠者为最。黄如蒸栗者,次之。白如截肪者次之,黑如点漆者次之,甘青如新嫩柳绿如铺绒者次之。”这里把羊脂玉排到了第三位。明朝的高濂在其《论古玉器》一文中说:“玉以甘黄为上,羊脂次之。盖黄玉不易得,故为正色。白玉时有之,故为偏色。今人贱黄而贵白,以见少也。”证明明朝时,羊脂玉虽然还没有独领风骚,但已经受到世俗的普遍欢迎。
明朝之前,羊脂玉还没有独尊,有人一定会说,那么,到了清代,羊脂玉一定会独尊的,因为清朝出了个玉痴皇帝乾隆。这话说对了。今天,羊脂玉傲视群雄的现状,始作俑者,乾隆也。乾隆在他的《白玉如意》诗中说:玉虽具五色,惟白最称珍。不仅仅是羊脂玉,只要是白玉,就是最珍贵的。说到羊脂玉,乾隆更是赞不绝口了。在《白玉小璧》诗里有“周尺刚三寸,无瑕润羊脂”句,在《题白玉如意》诗里有“幻异钗为燕,珍诚脂是羊”句,在《咏周玉素璧》诗里有“质本羊脂白,色今栗子黄”句。从这些诗里,我们不难看出,乾隆喜欢羊脂玉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那怕诗句的措词颠三倒四,他也要说出羊脂玉;那怕玉色发黄了,他也要说本质是羊脂玉。可能正是乾隆的喜爱,羊脂玉才成了“玉皇”,就像慈禧喜爱翡翠,翡翠也火了一样。由此可见,羊脂玉称帝的时间并不长,充其量不过300年。那么,历史上有没有羊脂玉器的记载呢,又是那些呢?
古籍中,不乏羊脂玉的记载。最早的就是魏文帝了,他说的“白如截肪”,指的就是羊脂玉。宋代的周密,在他的文章《齐东野语》里说:“一日宴聚,公出藏玉杯,侑酒,色如截肪,真于阗产也。”这里说的玉杯,一定是羊脂玉的。《清秘藏》相关的记载还有:“余所蓄古玉有三代羊脂九螭玦”,“观三代羊脂谷璧一”“羊脂卧蚕纹杯一”“羊脂马头钩一”“羊脂龙纹壶一”“羊脂子母夔龙玦一”“羊脂凤头钩一”“羊脂蟠蜒书镇一”“羊脂辟邪钮子母印一”“羊脂印”等。仅《清秘藏》就记载了两件商周时期的羊脂玉器,比大清皇帝、玉痴皇帝乾隆记载的还多一件。乾隆记载的三代的羊脂玉只有一件,就是上面提到的那件素璧。
时至今天,在民间的高古玉收藏中,有没有羊脂玉器呢?肯定有。读着有兴趣的话,不妨到漆沮天子珍宝馆看看(网络),那里有一件白玉连体瓮杯、一件白玉虎座凤钮扁壶,那都是西周皇室使用的羊脂玉礼器。还有一件战国白玉龙凤佩、一件西汉白玉螭虎纹璧,也是难得一见的高古羊脂玉器,绝对开眼!
每一件高古玉留存于世,都是一个传奇。宋朝宫廷珍藏的传奇古玉,更是把这个传奇演绎的淋漓尽致。透过这个传奇,我们的视野更宽了,我们的审美更深了,我们的认知更高了。下面,就请欣赏宋朝古籍《古玉图谱》为我们记录的十大传奇古玉。
第一件 大禹治水玄圭 千年几度沉浮
宋朝至和年间,即1054与1055年间,济河水干涸了,河床里露出了一块黑呜呜的东西,惊动了岸上的贩夫走卒。大胆的就带着好奇心走了过去,走了没几步,双脚就陷在泥里,难以自拔。聪明的找来一条小船,用缆绳牵引着,靠近了黑呜呜的东西,发现是两只青铜鼎。发现人丝毫不敢怠慢,立马报告到县衙。县长更是喜惧交加,迅速组织 起一支发掘队伍,挑灯夜战,夜以继日,连续三天,才把两只铜鼎弄到县衙。一番清理,只见铜鼎上的绿锈青翠如锦,鼎腹上刻着难以辨认的文字;一称,每个铜鼎都有一百多斤。神奇的是每只鼎里都放着一具玉圭,玉圭呈青黑色,上面也刻着字,字形竟然和鼎上的字一样。
此时此刻,县长的惧怕已经无影无踪了,浑身上下都浸泡在喜悦中。在他的辖区,在他的手里,发掘到了两只大鼎两具玉圭,这可真是天大的福气地大的祥瑞了,送到皇帝手里,不官升三级,也起码官升两级。
在一个黄道吉日,济河出水的铜鼎和玉圭被送到了宋仁宗赵祯面前,赵祯皇帝顾不得赏赐县长,就围着铜鼎拿着玉圭要群臣们一一解答他所有的问题。一天下来,赵祯皇帝满意了:两只玉圭,都长一尺二寸,宽二寸七分,玉色甘青,沁色璊斑,一面刻着河流一样的图形,一面刻着“禹王治水玄圭 大唐开元御府藏”十四个篆书字。大臣讲,按《开山图》说,大禹受命治水的时候,曾得到一件玄玉圭,圭上有文字,注明了九州地势的高低,指点大禹因势利导、疏通水患。大禹治水成功后,就把此圭瘗埋在一座名山下。不知什么时候,此圭进入到大唐开元内府。此圭这次从济河出现,一定是唐朝时治理水患,又把玉圭和铜鼎一起沉入河中,以起镇压的作用。赵祯皇帝兴奋起来,感慨道:玉圭呀玉圭,你历经千年,几度沉浮,护国佑民,真是无价之宝啊!
第二件 汉代王墓被盗 玉戚大琴为证
宋王朝的宫廷里,珍藏着两件器形一样颜色略异的云形玉戚,均长22厘米,宽16厘米,厚4厘米。一件颜色绀青,一件颜色淡碧,玉质都是纯净无暇。卷云形的身上钻有三孔,安柄把的地方是筒形。很明显,这是两件仪仗用的玉器
。这是宋朝宫廷使用的仪仗玉器吗?不是,因为它不是放在礼仪司,而是秘藏在内府的珍宝馆。礼仪玉器,严密珍藏,有什么传奇故事呢,我们还是在《古玉图谱》中一探究竟吧。
宋朝淳化年间,发生了一起大案,汉朝淮南王的墓被人盗掘了。但是,盗墓贼还来不及逃离,就被官府就地擒拿。所以,墓中随葬品也都被官府全部查获。随葬品中,宝玉器最多,上面的两件玉戚就在其中。官府由此断定玉戚为汉代玉器,至大宋,已经上千年了,还如此完整、精美、宝光熠熠,怎么能继续使用呢,只有珍藏内府,才是这宝物最好的归宿。
既然说了淮南王墓随葬品中宝玉器最多,那么,只有这两件玉戚有记载,再没有其他玉器记录,怎能交代过去呢?果然,在同一本书里,还记载了另一件淮南王墓出土的宝玉器。这件宝玉器绝对不同于玉戚之类的古代玉器,在今天还可以一睹其芳容,它是连乾隆这样的玉器皇帝都无法见到的汉代大玉琴,仅它的长度就有一米七,宽度也达到了25厘米。白玉质地,纯净无暇。用名贵的瑟瑟宝石做成徽标,用稀少的和田绿玉做成轸足,琴背上刻着汉代隶书“玉涧鸣泉”四个字。轻轻一弹,琴声清冷幽远,真如天籁绝响。此白玉硕琴从淮南王墓中一出,整个宋朝宫廷都惊呆了,他们思千想万都没有想到大汉王朝竟然有如此硕大精美的玉器乐器,而那玉琴之声简直可以遏云闭泉、沉鱼落雁!
第三件 兴庆宫壁藏宝 卤簿记文揭秘
宋宫廷珍藏的玉器中有两件用青玉制作的十六节鞭,长93厘米,鞭头的直径15.5厘米,鞭梢的直径9.3厘米,这个头
在玉器里可算作庞然大物了。鞭把由珊瑚制成,上面装饰着黄金,这档次在玉器里也算是顶级的了,有钱难买金包玉嘛。
自打这件宝物进到宫里,皇上就不断地询问大臣,此宝出自何处呀,它是作何用途呀。大臣一番苦工后,这样禀报皇上:据《杜阳编》记载,唐朝时,曾在兴庆宫的墙壁中得到了一条玉鞭,玉鞭是软的,可以头尾相接成圆形。挥动它,它就直如引绳。可见,玉鞭,古已有之。至于它的用途,《卤簿记》说,天子临朝了,百官齐集,就用静鞭敲三响,表示官到齐了。但是,那静鞭是用铜做的,这鞭是玉做的,玉做的鞭能敲响吗,皇上显然不满意这个答复。大臣解释说,玉鞭虽然不能敲响了,但是,它可以列于麾仗之中作为仪仗装饰。皇上不语了。皇上在想,用玉鞭敲鼓敲惊堂木也可以的,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第四件 传奇莫过传国玺
秦始皇吞并六国后,得到了卞和之玉,即闻名遐迩的和氏璧。他决定最好的宝贝一定要用到最显赫的地方。哪里是最显赫的地方呢,当然只有国家大印了。为此,秦始皇连续下达了三道命令,一是命令最好的玉工制作国玺,而是最好的书法家时任丞相的李斯书写印文,三是最好的刻字玉工孙寿琢刻印文。时经数月,国玺制成,它方四寸,螭虎钮,篆书印文是八个字: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秦始皇十分满意,并把此玺命名为传国玺,要秦国世世代代传下去,传到千代万代。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没想到这传国玺仅传到子婴手里,就被他双手奉送给了农民起义领袖刘邦,刘邦接过传国玺,就名正言顺地成立了大汉王朝。
王莽篡汉时,强迫太后交出传国玺,太后被逼的走投无路,就忿然取出传国玺,摔到地上,螭虎钮的一只角被磕掉了。王莽倒台后,传国玺一时不见踪影。刘邦后裔刘秀当上皇帝后,传国玺又找到了。汉献帝时,董卓作乱,掌玺人不愿把传国玺交到董卓手里,就把它扔到一口井里了。三国时,孙坚从井里把传国玺找回来,没多久,传到徐鏐手里,徐鏐把它交给了汉献帝。汉亡,传国玺归魏。魏亡,传国玺归晋。五胡乱华时,传国玺归刘石。后又归东晋、宋、齐、梁、陈。隋灭陈后,得到了传国玺。隋灭,传国玺被萧太后带到突厥。唐太宗时,曾向萧后索求,但萧后不给。唐太宗就下令刻了一件国玺,印文是“皇帝景命 有德者昌”。唐贞观四年,萧后带着传国玺归顺大唐。唐亡后,传国玺归梁,梁亡后,传国玺归后唐,废帝自焚后,秦始皇制作的传国玺就此失踪。
历史走到了宋朝元符元年,即公元1098年,咸阳县农民段义,盖房子 ,得到一块玉玺,印文是“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皇上命令蔡京等大臣辨认、验证,蔡京的结论是“这就是秦国的传国玺”。皇上一听,好不高兴,天降传国玺给大宋,大宋真是受命于天啊!马上下诏,改年号为“元符”。宋徽宗时,又增刻了两方国玺,与传国玺一起被称为大宋三宝。靖康之乱时,诸玺被金兵全部掠走。岳飞朱仙镇大捷,又把诸玺夺了回来,献给朝廷。
奇怪的是,宋朝宫廷竟然有三枚传国玺。两枚的印文是“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一枚的印文是“受天之命 皇帝寿昌”。前者两枚中有一个是仿品,仿制人叫蔡平仲,是巨源人。后者是秦国传国玺的次玺,但它是仿品,由毕景儒家制作。
一枚传国玺,转手二十朝。宋之后,就彻底不见了。时值今日,上海收藏家商湘涛收藏了一枚传国玺,印文同前,并刊印在他的专著里,是真是假且不论,仅论其传奇性,也够吸引人了。
第五件 贞观御府印的意外发现
宋朝宫廷收藏的玉玺玉印确实不少,达到了55枚之多,其中既有秦始皇的传国玺,也有本朝皇帝宋徽宗便殿上使用的“缉熙殿宝”,每一枚印玺,大掌柜的都要伙计们搞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真是假是谁的。其中有一枚白玉印玺,方9.3厘米,高14.26厘米,印钮呈天禄形状,印文为“贞观御府”。按字面理解,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但古籍中并没有记载唐太宗有“贞观御府”这个玉印呀,你们凭什么证明它就是唐太宗的玉玺呢?大掌柜不满意,众伙计就卖力。卖力归卖力,但找不到证据,大掌柜还是认为你们不卖力,甚至是无能。时间一过就是几年,皇上玩玉器玩够了,想换换口味,就换上了古代书画。
皇上欣赏之前,主管的大臣们 要先行一步,先弄清古画的方方面面,做好功课,到时,好随时回答老师的提问。主管大臣在鉴审历代帝王名臣书画的时候,看到了唐太宗的真迹,赐褚遂良九日登高诗,黄麻笺上清楚地盖着一方印,印文是贞观御府四字。鉴审大臣觉着这四个字是曾相识,就沉思起来,这四个字在哪里见过呢------对啦对啦,在那块玉玺上。鉴审大臣放下手中正干的活,飞奔到皇帝面前,禀报了他的发现。皇帝老儿一听,也放下正在批阅的奏折,命令臣下迅速取来唐太宗的真迹和贞观御府玉印,将两印一贴,果然一模一样。大掌柜笑了,众伙计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郑重声明:
一、本馆的全部藏品,均是馆主在深圳、西安、北京等古玩店或地摊用现金购买,来源途径光明磊落,任何胡诌或玷污,给本馆造成各种损失的,将承担法律责任。
二、本馆的所有藏品及文章均享有知识产权保护。文章允许署名(漆沮馆)或(孟楫)网络转载,不允许结集出版;
藏品及藏品图像不允许仿制和转载。如有侵权,本馆主享有维权的责任和权力。
你是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