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论文

民间性是青花瓷发展的原动力

中国陶瓷史表明,中国正统文化历来推崇仿玉的青瓷、白瓷、青白瓷等。即使在青花瓷卓然而立的元代明代,仍然是“元瓷尚白”,“陶器以青为贵,彩品次之”,“自古陶重青品”等,而“青花及五色花”瓷,只能处于“俗甚”的地位。“俗甚”的地位决定了这些陶瓷不可能为统治者所青睐,登上大雅之堂;“俗甚”的地位也决定了这些陶瓷只能另辟蹊径,自开天地。笔者研究认为,这块天地就是民间,适应民间喜好,生产生活用品,是青花瓷发展的原动力。

考据一:“在清宫的旧藏品中没有一件元代青花瓷的传世品。现存的清宫旧藏品中既有宋代五大名窑的贡品,也有明清两代各类御用器,唯独没有元代的青花瓷器。”(叶佩兰《试析真假元青花瓷器》)。

考据二:已知的元代青花瓷铭文均出自民间人士,如著名的至正十一年龙纹象耳瓶铭文;再如“人生百年常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的铭文。这些铭文与北方民窑代表磁州窑产品的铭文“醉乡酒海”“清沽美酒”“风吹野外十里香”十分神似。

考据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土了大量的元代青花瓷,它们大多来自全国各地“州县”,绝少见于京都,足以证明元青花是民间青花,而非宫廷青花。这些“州县”如江西高安、萍乡、上饶、九江;江苏句容、溧水、淮安;安徽蚌埠、安庆;山东济宁;广西横县;内蒙新峰、通辽、锡盟多伦、包头等。

考据四:《水浒传》关于青花瓷的记述。此青花瓮属于青州白虎山大户孔太公家,即梁山好汉孔明孔亮兄弟家。山东远离江西,但山东大户却专门购得青花瓮用来贮酒,说明民间喜欢青花瓷。此外,在《水浒传》第37回里,还写到了“玉壶春酒”,并称“此是江州有名的上色好酒”。遗憾的是,它没有点明花色。但笔者推敲,它也可能是青花玉壶春,因为山东济宁1983年出土了一件元青花瓷器,就是玉壶春酒瓶,高28.8厘米,绘青花缠枝花果纹。此外,在湖南常德、广东也出土了元代青花玉壶春瓶。江州地处江西,拥有青花玉壶春,自无疑义。

考据五:在中国陶瓷花色生产的格局上,长期是北白南青,至宋代,这个格局被打破。北方磁州窑以白釉黑花为主色调,以人物、山水、鸟兽、花卉、诗文为题材,生产了大量的日用生活品,兴隆一时,成为北方民间瓷窑的佼佼者,并对周围瓷窑及江南部分瓷窑产生深刻影响。南宋时江西吉州窑兴起的白釉褐色彩就借鉴了磁州窑的花色风格。应当看到宋元时期我国民间陶瓷生产的格局已经明显变化,变成了北方的白釉黑花与南方的白釉青花,即北黑花南青花了。但它们为什么不见于古代典籍呢?《中国陶瓷》一书在评价磁州窑时说:“由于民间色彩浓郁,不为士大夫阶层赏识,因此宋代文献不见记载,直到明初《格古要论》一书才提到它”,在这一点上,江南青花瓷的命运与其何其相似。同时,它也深刻地告诉我们,江南青花瓷的发展,同北方的磁州窑产品一样,原动力来自民间。

考据六:元杂剧纹饰的大量应用。在已知的元青花人物故事纹饰里,绝大多数取材于元杂剧,如“西厢记”、“昭君出塞”、“萧何月下追韩信”、“周亚夫屯细柳营”,“尉迟恭单鞭救主”,“锦香亭”、“百花亭”、“三顾茅庐”等。《中国文学史》指出:“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元青花纹饰以人们熟知的戏曲故事为题材,以人们喜爱的人物形象为素材,以人们朝夕相处的日用瓷器为载体,不能不是一种智慧的选择,它既有广告的作用,又体现了广泛的人民性。元杂剧人物与元青花纹饰的结合,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历史的必然,这必然来自于两者的基础-----人民性。

海外贸易是元青花生产和发展的主动力,但是,它并不能决定青花瓷的诞生和成长,青花瓷的诞生和成长根基于中国深厚的陶瓷生产沃土,根基于中国劳动人民无穷无尽的创造力,根基于中国民间的喜爱。

           (本文曾入选《元青花研究---景德镇元青花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郑重声明:一、本馆的全部藏品,均是馆主在深圳、西安、北京等古玩店或地摊用现金购买,来源途径光明磊落,任何胡诌或玷污,给本馆造成各种损失的,将承担法律责任。
二、本馆的所有藏品及文章均享有知识产权保护。文章允许署名(漆沮馆)或(孟楫)网络转载,不允许结集出版;
藏品及藏品图像不允许仿制和转载。如有侵权,本馆主享有维权的责任和权力。您是第619140 位访问者 陕ICP备11013654号-1